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任威 张晓迪 北京 上海报道
债券市场连续爆雷不仅波及公募,部分大型私募基金也未能幸免。
近日,多家房企涉及债券违约,引发行业警惕。一份流传于朋友圈的“情况说明”将暖流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暖流资产”)踩雷福建福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晟集团”)一事公开化。
稍早前的11月19日,福晟集团债券18福晟02出现违约,涉及金额6.31亿元。暖流资产旗下资金产品“暖流陆享稳健1号”持有福晟集团发行的18福晟02、18福晟03两只债券。目前,“暖流陆享稳健1号”暂停开放赎回,具体赎回时间尚不确定。
此外,百亿级私募上海映雪投资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映雪投资”)旗下一只产品连踩10雷。该产品名为外贸信托-瑞智精选映雪债券专项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具体分为A、B、C等多期。
多方利益博弈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了解到,上述“说明”为暖流资产发给部分投资人和代销机构,“说明”显示,暖流资产旗下资金产品“暖流陆享稳健1号”存在重大投资风险,暂停基金在11月份的开放赎回。暖流陆享稳健1号持有福晟集团违约债券18福晟02,除此之外还持有18福晟03。暖流资产承诺,待所有投资者都有合理时间充分了解基金现状后,将增加一次临时开放赎回或在12月重新开放赎回。
记者以投资人身份联系暖流资产,其工作人员称一周以后投资经理会就此踩雷产品向投资者给出统一回应,目前尚不明确具体何时开放赎回。
而福晟集团层面上,原定于12月1日举行的“福建福晟集团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19年公司债券(第一期)2020年第二次债券持有人会议”又被延期。
实际上,福晟集团深陷债务危机已经1年有余。2019年底,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01359.HK)与世贸集团及福晟集团共同组成福晟集团纾困平台,拟通过对福晟集团旗下项目资产进行盘活,解决其债务问题。
然而,近一年时间,纾困本身也陷入困境。一位接近纾困平台的人士告诉记者,福晟集团的债务问题,“就像一锅粥,利益各方都在博弈,都不愿妥协”。该人士也称,目前暖流基金也已和福晟集团纾困平台方面进行了沟通,但由于暖流基金并不属于大的债权人,话语权有限。
同样作为百亿级私募的映雪投资也深陷踩雷风波之中,据媒体报道,公司旗下产品在近两年时间内持有的10只债券相继爆雷。
公开资料显示,瑞智精选映雪债券专项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成立于2019年2月,产品风险评级为R3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映雪投资为投资顾问。
据了解,一般阳光私募信托是借助信托公司发行,由投资顾问公司作为发起人、投资者作为委托人、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银行作为资金托管人、证券公司作为证券托管人,主要投资于证券市场。担任投资顾问的私募基金通常拥有投资的主导权,信托机构常常扮演通道的角色,发挥监督作用。
据悉,上述产品持有的违约债券有10只,分别为:19新华联(000620,股吧)控MTN001、15西王01、16西王01、16西王02、18西王CP001、19西王SCP001、19西王SCP002、19西王SCP003、17泰禾MTN001、18泰禾01。
从时间线来看,西王集团债券自2019年10月相继出现实质违约,彼时的赎回通道被暂停。今年3月,新华联控股10亿元债务出现违约,随后引发系列连锁反应,上市公司新华联被下调评级,多家新华联系参投公司所持股份遭遇冻结。今年7月,上述产品又再次踩雷泰禾集团(000732,股吧)债券。
今年4月,瑞智精选映雪债券专项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提前结束运作并进入清算阶段。
映雪投资在4月15日发布的清盘产品投资说明中提及,公司作为投资顾问的某期基金产品确实启动了清盘程序,但其原因绝非由于产品已经亏到清盘线,也不是由于投资者强烈要求下采取清盘的。实际上,对该基金启动清盘程序的决定是公司与基金管理人和产品托管人协商后,本着稳定产品净值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基金投资者利益的原则而主动提出的。
对于该只基金详细情况以及清盘进展等,记者拨打映雪投资电话欲求证相关事实,该公司人士表示,不接受采访。
私募须回归基本面研究
自2014年打破债券“刚兑”以来,从民企到国企,债券的违约事已经呈现常态化。在此背景之下,暖流资产这样的私募机构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如何避开投资“雷区”。
知名房地产研究专家严跃进表示,类似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似的“他救”,地方政府指导牵线,各方合力协作,才能真正促进事件的解决。
友山基金固收研究投资部投资经理司马明怡认为,所持债券违约后,投资人还是要按照常规协商或司法诉讼的路径去解决,现阶段,国内市场对于债券踩雷后的处置机制还在完善过程中,相信未来会更加多元化及市场化。
合晟资产董事长胡远川表示,债券市场上没有常胜将军,除非只做利率债,否则一直会存在信用风险。正视和面对这一风险,并有效管理这个风险是私募基金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千为投资方面对近期私募踩雷的现象分析认为,私募机构避免踩雷的主要措施是回归对基本面的研究分析,加大行业和个券的基本面研究,锻炼识别财务造假及隐形风险能力,建立自己的信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