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家电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推全球首款声纹识别人工智能电视、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电视技术系统......近期,被称为老牌家电巨头的长虹,却“玩”出了许多新玩法,让很多互联网巨头也是望尘莫及。
近日,因推出全球首款声纹识别人工智能电视,长虹被推向风口浪尖。继长虹推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将全球电视业带入人工智能时代后,人工智能风潮在各领域同步兴起,小米、联想、暴风等互联网厂商也是紧随其后。而如今再“玩”声纹识别,让沉寂已有的彩电市场热情再起。
近年来,长虹在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上都处于行业前列,语音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创新,引发外界仿效。不过,今年前三季度,四川长虹的业绩还是受到了成本上涨等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下滑。
产业经济评论家洪仕斌表示:“四川长虹的业绩出现下滑是暂时的,主要是彩电业面板价格上涨等成本上涨所致。长虹是国内少有的‘沉浮’得较好的国企家电巨头,其近年的体制改革路径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值得借鉴。”
成本等多因素致业绩承压,技术创新打开新增长空间
实际,近年来,长虹在彩电业的几次转型和升级换代的浪潮中,都走在前列。去年7月28日,长虹在北京发布的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长虹CHiQ(启客)人工智能电视,在家电行业引发人工智能的海啸,首次将人工智能在彩电上落地,并开启全球电视业人工智能新时代。
在扛起家电行业人工智能的大旗后,长虹的启客效应在白电等领域全面发酵,新品持续推出,创新产品快速迭代。去年,四川长虹的业绩也出现大规模上涨。业内普遍认为,长虹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其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新产品获得市场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年长虹彩电55及以上尺寸、4K电视销量同比增长87.5%和113.4%,Q3T单品利润和智能运营业务收益均超1亿元;美菱变频冰箱销量同比增加73%,变频市场份额跃居行业第二;IT分销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然而很快,彩电中占据价格体系比例最大的面板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这致使彩电厂商利润再次受到挤压。在原本就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板价格上涨让全行业雪上加霜,中小厂商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淘汰,大型厂商以自身的定价优势仍在坚守。
由于全球电视面板市场产能不足,从去年三季度以来全球电视面板价格不断走高,一度导致终端彩电厂商不断上调整机价格。但对于大型彩电巨头来说,部分厂商通过内部消化来缓解这一压力,并未通过涨价方式转嫁给消费者。长虹就是其中之一、
面板涨价可能是彩电行业始料未及的事情。据了解,不光是面板,背光源的LED组件、众多化学和光学产品、人工成本也有不同幅度上涨,这就导致去年以来彩电市场价格波动。据悉,仅三星显示就从2016年12月开始关闭了一条G7生产线。
中怡康数据显示,自今年5月份开始,市场逐渐回暖。在5月线下市场中,国产品牌占据主流,包括长虹、海信、TCL等传统品牌占据前五名的位置,这些品牌市场占比都超过10%。
而据四川长虹公告称,因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上涨导致产品毛利率下降;汇率波动,汇兑损失增加及非经常性收益同比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12%,达到544亿元,净利润下滑68%,为1.6亿元。
“净利润下跌主要因为长虹主营彩电的成本上涨所致。从2016年到2017年第三季度,上游液晶面板不同尺寸供货价格出现从50%到100%的不同幅度的上涨。而液晶面板又占据整机三分之二的成本比例。在面板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下游彩电零售终端的销售价格在激烈竞争中不会轻易出现大幅上涨。如此一来,大部分成本压力都被电视机制造商所承担。这致使长虹业绩出现下滑。不过,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持续。”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情况,去年整体彩电厂商业绩均出现不理想的情况。我们通常不会拿长虹与海尔、美的等厂商进行比较,后者为白电巨头,去年白电整体行情较为理想。”
这些年来,长虹基于“新坐标”智能战略,对产业进行了梳理,对不符合公司战略、对发展造成拖累的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或者退出。同时,拓展了部分新业务,优化产业布局。
洪仕斌表示:“长虹的多元化是基于智能战略,从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不同纬度的布局,并未盲目多元化,其各业务线真正见效尚需时间。”
体制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用人机制业绩导向
谋求未来发展,“改革”也是长虹一直在推动和落实的。在过去一段时间,从体制到管理层,长虹都经历了一场“痛切心扉”的变革。
三年前,四川长虹大股东长虹集团向外传递出了长虹变革的信号:适度调整扩大电子集团的决策权、研究制定电子集团控股公司中长期激励管理办法、积极引入各类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实现政府的“放权+减负”。
2015年四川长虹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19.76亿元。此后,长虹系加快了变革的速度,从体制、业务到人员结构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改变。仅三个月的时间,四川长虹便扭亏为盈,业绩从亏损近20亿元到净利润暴增了11倍。
在股东层面,四川长虹今年开始了管理改革、经营改革、资源分配等一系列变革。在管理制度和公司架构上,长虹控股启用了市场化招聘总经理李进,在架构上进一步厘清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利益分配和管理关系,开始大规模涉足新兴领域。而四川长虹及其子公司美菱电器、华意压缩等也先后提出规模再造目标,向智慧社区、人工智能等领域加速扩张。同时,长虹也在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其在金融服务、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另据了解,今年8月,长虹授权经营方案正式获批。作为授权经营改革试点,长虹在人事薪酬、股权变更及投资、财务管理等三个方面获得多项自主决策权。
今年上半年,一批有成长经历与经营业绩的年轻的“70后”高管在长虹内部被提拔起来。长虹此举释放出长虹用人机制的新导向,而这批管理人才也被业内视为是长虹改革和智能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而在业务体制上,长虹整合现有产业,设立六大BG,强化业务协同。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正是长虹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元年。而在2017年开始长虹的改革将逐渐在业绩上落地,长虹或将开启新一轮新兴业务的增长通道。
长虹董事长赵勇表示,前几年国企改革更多集中在顶层设计和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等体制机制上。如今,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关键已经取得突破,国企改革已开始真正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
实际,长虹内部多个增长空间已经打开,众多提供利润增长点的企业已经开始浮出。与海尔的小微企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前有一大批企业已经在长虹内部孵化,包括新成立的长虹智慧健康、长虹教育公司等。
一位长虹内部人士透露:“在新的体制下,长虹内部孵化的多家企业已经在行业建立成熟的创新的商业模式,且引入地产大佬等多个合作方,形成规模效益。目前长虹正加速向这些新兴领域扩张。”
同时,在资本层面,去年以来,长虹新能源、长虹民生物流、长虹旗下的中科美菱相继挂牌新三板。今年9月,华意压缩认购新三板的格兰博,进入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 资本图谱也再扩容。
“体制改革落实到业绩上,才能说明改革有成效,而如今国企长虹的改革正逐步在业绩上有所体现,这是长虹的一大进步。近年来,长虹的品牌形象也有所改变,呈现年轻化、智能化,这说明长虹这几年的改革已开始落地。然而长虹整体业绩的快速增长,还需其加快各产业的商业化步伐,让业绩优势尽快凸显。”业内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