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涂端玉)眼科医疗连锁龙头爱尔眼科新年伊始即遭遇风波。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女士日前在微博公开质疑爱尔眼科诊疗过程之中不规范行为,险些导致其失明。昨日爱尔眼科集团发出声明称已成立集团调查工作组并赴武汉进行调查。据悉,上一个交易日,爱尔眼科报收74.89元,股价上涨1.41%,目前已达到其历史高点,市值突破三千亿元,位列创业板第四。
爱尔眼科多年后再遇“黑天鹅”
1月1日,艾芬女士在其个人微博回复上述声明称,术前B超和OCT是根据爱尔眼科要求做的;这两项检查结果和眼底视网膜平复不是一个概念;而且自己的白内障病变程度很轻,希望医院如实公布其真实的术前白内障照片。此前其自述称,视力明显下降后经熟人介绍,来到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医治,经检查,院方称其右眼患上了白内障,建议她换多焦晶体。随后其接受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摘除了右眼晶体,植入了医院提供的右眼人工晶体,手术大约花费2.9万元。但术后其感觉视力越来越差,去年10月,其检查结果诊断为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呈灰白色隆起,屈光不正(右眼高度近视),近乎失明。艾芬女士认为自己白内障很轻,爱尔眼科没必要进行手术,就诊时医生也没有仔细检查其眼底,以致延误发现及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时机。
对此,爱尔眼科进行了多次回应。爱尔眼科医院2日官方微博称,对于艾芬女士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的眼病诊治事件,迅即成立集团调查工作组,并于2021年1月1日连夜赶赴武汉对此事进行全面调查核实。爱尔眼科集团称愿意为艾芬女士后续治疗提供帮助。
实际上,这并非爱尔眼科第一次遭遇“黑天鹅”。2012年,中国台湾最早一批引进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教授蔡瑞芳宣布封刀,不再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因其认为角膜成形术可能会有潜在的并发症风险,当时爱尔眼科就曾出现股价跳水;近年来,爱尔眼科还曾陆续发生过一些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快速扩张之余把控风险成关键
据悉,爱尔眼科2009年10月30日上市,为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之一。
2014年,爱尔眼科引进社会资本中钰资本等,设立并购基金,通过基金收购市盈率较低的医院,培育一段时间后,达到一定利润水平再卖给上市公司体系。通过这种方式,爱尔眼科加快了扩张步伐。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爱尔眼科通过基金和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在国内已经建立超过240家眼科医院。
扩张中的爱尔眼科盈利能力也不差。2020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02亿元,同比增长47.55%;实现扣非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大增85%,其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累计为15.46亿元,高于2019年全年同比增长36.67%的13.79亿元净利润。
“金牙科、银眼科”,快速扩张、家大业大的爱尔眼科势必要面临不小挑战,其中就包括高利润之下的多种经营风险。分析认为,准分子激光手术多年来一直伴随安全性、性价比争议,白内障等其他常规眼科手术也同样存在风险,医院和门诊部达到数百家之多的爱尔眼科也因此次事件引发投资者关注,业界正在讨论其投资并购步伐是否太大。而任何一起引发关注的纠纷都可能影响其整个品牌的信任度和股价,这种情形下,该集团如何在并购之余牢牢把控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